百度訴今日頭條,企業競爭不應以“開放”原則實施公開搶劫
這不是第一起互聯網企業間因技術或內容版權盜竊而產生的訴訟,更不是今日頭條遭遇的第一個官司。搜狐、網易、愛奇藝、騰訊等互聯網大廠都曾因版權問題與今日頭條有過訴訟“交鋒”,加上一些傳統媒體的內容侵權起訴,今日頭條可謂是“官司不斷”。但即便如此,今日頭條依然我行我素,如今再度遭遇百度起訴,是其一貫不尊重版權的必然結果。
百度訴今日頭條竊取其搜索結果,是近年來內容領域技術“竊取”案件高發的表現之一。這背后,一是因為侵權門檻低,侵權方往往只需要稍微改動一個小的技術代碼,就可以實現內容的直接“搬運”;另外是侵權違法成本低,此前不少官司打到最后,或者和解了事,或者只有少量的賠償,整個行業,缺乏“紅牌”式判決,震懾企業的非正當競爭。
盡管,互聯網公司的本質是開放共享,只有開放共享才能孕育創新,才能促進新業態的產生。但現代商業或者互聯網創業的基石是版權保護,一家企業擁有自家技術、內容版權不被竊用的法律特權。如果一家企業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搬運與抄襲,這家企業商業模式的合法性就值得更嚴肅的打量。更何況,濫用盜用版權不僅違反了互聯網競爭的基本原則,擾亂市場有序發展,打壓其他企業創新活力,更是企業缺乏基本道德意識的體現,與現代市場經濟格格不入。
回過頭來看今日頭條的侵權行為。眾所周知,今日頭條一個重要的商業模式是不自己生產內容,而是以整理、轉發、優化其他平臺的內容,配以大數據推薦,實現內容的精準推送。這種對用戶的精準投喂,使它獲得了大量用戶。但是誰都知道,公開發表的內容都不是無償使用的,只要用于商業意圖,就該付費。
而根據百度方面信息,TOP1產品屬于百度在AI領域的探索,百度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日頭條所盜用的百度內容,有著明顯的智力勞動痕跡,直接據為己有無異于一次公開搶劫。這里需要明確一個基本的理念,互聯網開放原則不等同于“技術共享”,企業不能因為自身的商業或者業務困局,就以互聯網“開放原則”為由行竊取。以開放原則做技術竊取的擋箭牌,這是誤用開放原則,是對互聯網繁榮基礎的反噬。
應當承認,“今日頭條”通過技術分析推薦新聞和通過轉碼優化移動端閱讀體驗是技術進步,這是一種創新,但如果這種創新,始終建基于對原創內容的竊取上,它對一個行業、一個社會而言,就沒有任何的意義。今日頭條一而再再而三涉入版權官司,這或許意味著,它并沒有認真對待版權竊取的問題。這不是一個創新公司反思問題的正確姿勢。作為新經濟領域的代表,在屢次被訴訟之后,應該做的是反思自己的不足與缺陷,意識到問題之后該聚焦解決,而不是“你強任你強,你能奈我何”的姿勢。可以肯定,這絕對不是一家企業走向成功的捷徑。
對今日頭條的技術竊取,新京報曾發社論稱:在互聯網時代,固然是要鼓勵技術創新和所謂的盈利模式創新,但基本的前提,是不能傷害原創內容的創新;不能把別人的“頭條”抄襲成自己的“頭條”。這樣的警告,可謂是互聯網時代的清醒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