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家電企業頻頻收購外資家電
外資巨頭紛紛轉賣業務
據報道,九陽股份、格力電器有意參與競購飛利浦國內家電業務,交易價值最高可能達到3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42.7億元),海爾、美的等也在進行接洽。9月中旬,國內多家媒體對該消息進行了跟蹤報道。之后,九陽股份回應稱公司并沒有這個計劃,而海爾集團稱未接到公司的對外口徑,因此并不清楚實情;格力、美的沒有回復。
雖然從目前來看,并不能看出哪家企業能夠接下飛利浦,但飛利浦全球首席執行官FransvanHouten在2019年年報中表示,正在為家居護理和廚房電器業務,尋求可能的最佳歸屬,并表示這兩大業務并不適合飛利浦未來聚焦健康科技領域。
除了荷蘭的飛利浦,今年8月份,惠而浦也發布公告稱,廣東格蘭仕家用電器制造有限公司向公司全體股東發出部分要約收購,預計收購公司61%的股份,擬通過要約收購獲得上市公司控制權。
據了解,這些年中國家電企業收購外資家電品牌的例子不在少數。2015年4月,創維簽約收購德國老牌電視企業Metz(美茲),此前雙方已經合作了一年多;2016年6月底,美的集團以總額約為51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3.2億元)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80.1%股份,同時獲得40年的東芝品牌的全球授權及超過5000項與白色家電相關的專利;2018年2月,海信獲得收購東芝銀祥解決方案公司映像解決方案公司(東芝電視)95%股權的必要審批,并且通過了商務部反壟斷審查,雙方已完成股權轉讓手續。
家電觀察人士許意強稱,從過去美的、海爾等在海外收購日本、美國企業的家電業務,到如今格蘭仕在中國市場上收購外資全資企業的家電業務,可以看到全球家電及中國家電產業都在經歷一輪重組與變革。其核心一定是強者競爭下的分化,這也給中國市場上眾多外資品牌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思路,那就是將中國市場的業務通過品牌授權給中國企業經營的方式來發展。
向企業客戶領域轉型
外資家電之所以選擇賣掉品牌,最大的原因來自于其競爭力減弱,尤其是在中國市場。
以彩電為例,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幾乎所有的彩電品牌都遭遇了銷量下滑,但國外品牌尤其明顯。中怡康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品牌彩電零售量為1761萬臺,同比下降9.75%,國外品牌彩電零售量為164萬臺,同比減少32.44%,市場份額不足10%。
其中,索尼電視今年上半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46萬臺,比去年同期減少21.82%;三星電視上半年在中國市場的累計銷量為41萬臺,比去年同期減少8.33%;飛利浦電視上半年在中國市場的累計銷量為20萬臺,比去年同期減少44.97%。
此外,上半年其他幾家國內主流彩電品牌的銷量都在百萬臺以上,國外品牌與它們相比差距較大。對此,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為,一方面與產業背景的轉移有關,曾經的歐美,再到日韓,之后是中國,家電品牌的崛起一直都突出一個歸屬地的特點;另一方面,中國家電在近十幾年的時間里,不管是技術還是設計,都有很大的進步。
觀點
●“還有一個因素,日本、美國等這些家電品牌,都在進行戰略轉移,向技術門檻更高、資金門檻更高、行業競爭壁壘更高的客戶領域轉型,針對商用領域的客戶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與此同時,它們主動放棄了利潤不那么高的一般用戶業務。”家電分析師梁振鵬稱。
●家電行業專家丁少將認為,外資家電品牌的撤退,并不意外。目前,在絕大多數家電品類,國內品牌都占據主導地位,在競爭中外資品牌已經處于明顯的劣勢。除了少數品類的高端市場之外,外資品牌在競爭中逐漸邊緣化甚至淘汰出局,都是正常現象。接下來,國內品牌會進一步收割市場,并加力上攻高端市場。外資品牌通過品牌租賃、整體出售等方式完成撤出,將更多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材料、芯片、精密制造、醫療等產業鏈上游和更具盈利空間的領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