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電商更須“愛惜羽毛”
然而,一些網紅電商旗下的明星主播屢屢“翻車”,也讓砸下重金的企業體會到直播“帶貨”遠沒有看起來那么美。比如,不久前有品牌商花費10萬元“坑位費”,外加10%的傭金請網紅電商“帶貨”,但最終銷售額只有5萬多元;還有白酒企業邀請明星助陣,但通過直播僅成交20多單,第二天還退貨了16單。
同時,對于宣傳夸大其詞、產品貨不對板等,不少消費者也是一肚子苦水。明星主播信誓旦旦熱推的一款不粘鍋,卻在直播過程中牢牢粘住了雞蛋;情人節購買的鮮花禮盒,不僅沒按約定時間配送,收到的鮮花還大多枝已枯萎甚至腐爛。
如果說一次兩次“翻車”,人們尚且能夠包容一些網紅電商、明星主播初次涉足直播的“生澀”,但屢屢出現選品、刷單問題,遭遇“很粘鍋”的尷尬時,人們或許要追問,未來網紅電商究竟應該往何處去?消費者權益又應如何保障?
直播“帶貨”本質上是一種“影響力經濟”。如今,在互聯網去中心化的消費場景下,消費者更相信來自用戶真實反饋的聲音,網紅電商利用明星主播的個人影響力,會讓消費者對其推薦的產品有更高信任度。這就決定了專業誠信才能撐起直播經濟的未來,如果抱著做一錘子買賣的想法,必然無法走得長遠。
對于網紅電商而言,直播“帶貨”不只是手機屏幕前“買它、買它”的吆喝,而是與線下銷售一樣“術業有專攻”,需要銷售團隊付出極大精力,更需要對產品足夠熟悉,才能讓消費者愿意為之買單。同一家網紅電商旗下,有的主播“帶貨”帶得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們真正試用過產品,對產品性能有著經得起檢驗的專業見解。但是,也有一些主播在選品時,只關心產品“好不好賣”,卻對產品質量疏于把關,甚至為博人眼球、提升銷量,夸張表達、虛假宣傳,引導消費者沖動消費。種種亂象,不僅透支了自身信譽,影響了企業做大做強,也傷害了直播經濟的未來。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紅電商激活了消費市場的“一池春水”。但網紅電商要走得更遠、更穩,不負網紅之名,就要愛惜羽毛,對自己叫賣的商品負責。一方面,不斷提高旗下主播的專業水準和選品能力,杜絕問題商品進入直播清單;另一方面,筑牢誠信基石,珍惜自身品牌形象,以及在消費者中培育起來的口碑,切不可抱著“撈一筆‘坑位費’就走”的心態,不對產品的實際質量負責。
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包容審慎監管,防止網紅電商“野蠻生長”。比如,如何明確直播“帶貨”過程中網紅電商、帶貨主播、平臺三方之間的權責歸屬;如何更好地杜絕刷流量、推假貨行為;如何建立通暢完善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等。這些都是網紅電商發展中必將面對也必須攻克的難題。唯有補齊這些行業短板,才能讓消費者在“種草”的過程中,毫無顧慮地“買買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