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個小區集體抵制“豐巢”:超時收費引爆快遞矛盾
5月13日,眾蟻社區負責人韓冰告訴媒體,他們正在律師的幫助下,草擬一個豐巢進駐小區的格式合同范本,方便更多的小區參考借鑒。韓冰還透露,對豐巢說“不”的115家小區業委會正在和律師一起草擬文件,嘗試更有理有據的溝通。
“最近陸續收到了很多業主的投訴,主要是當初小區在引入豐巢快遞柜時,豐巢業務員表示不會向居民收費。所以,現在小區里的用戶整體反應很強烈。”上海市梧桐城邦小區物業相關人士告訴21Tech,目前也在整合建議,希望能與豐巢方面溝通。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蒙慧欣表示,快遞柜存在的初衷是收件人收件不方便時的備選項,同樣對于快遞公司配送量過大且保障時效的前期下,快遞柜也是最好選擇。因此,在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快遞員告知其存放收費政策從而保障用戶知情權,那么收費是可以的。
但是,從現狀來看,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快遞公司都沒有給用戶應有的選擇權。
電商沉默
5月13日,在智能自提柜市場占有率近70%的豐巢快遞,引來大多數用戶的不滿。上海、杭州等多地小區在第一時間發出質疑聲明,并停用豐巢快遞柜。這一結果似乎并不在順豐的意料之中。
5月11日,上海市消保委回應該事件,收費和交易條件應當公平合理,“快遞公司將快件放入快遞柜,都應征得消費者的明確同意。”這一觀點也出現在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管理部門的回應中。此外,福建省消費者協會指出,未經收件人同意情況就存入快遞柜而產生的費用,應由快遞公司自行承擔。
但是,對于用戶來說,無論是淘寶、拼多多還是其他電商平臺,在訂單量提高的同時,末端配送的服務卻大打折扣。21Tech注意到,在拼多多平臺的支付環節,并沒有針對配送用戶的選項。在淘寶平臺上,支付的頁面給出了選擇,包括自提和存放在驛站等模式。
然而,有多名用戶反饋稱,即使自己拒絕了配送到驛站,快遞員還是在沒有任何通知的情況下,悄無聲息將包裹送到了驛站。“現在收快遞都成了一種負擔。”甚至有用戶吐槽,快遞柜只是方便了快遞公司和快遞員,而不是自己,“為什么不是向他們要錢?”
“保證快遞送貨上門,我國《郵政法》、《快遞暫行條例》等法律規定的內容很細,快遞企業需要嚴格按照規定去執行。”快遞行業資深觀察人士趙小敏認為,快遞員沒有在征得消費者同意的情況下,將快件投入快遞柜,是違規行為,一旦發現此類行為,消費者也要勇于維權。
對于紛紛擾擾的風波,多家電商平臺都保持了沉默。而豐巢客服所謂的超時費沒有強制性,每個客戶都有兩次免單的機會,21Tech記者體驗下來發現并沒有免單。
服務打折
5月13日,中消協也對豐巢超時收費問題進行了回應,智能快件箱服務具有公共屬性,對于確有需要超期限使用智能快件箱服務的,其收費標準的確定宜參照公共服務價格管理方式確定。
但是,“豐巢”事件不過是一根導火索,引爆了快遞“最后一公里”積壓下來的矛盾。對于用戶來說,無論是電商還是快遞公司,服務大打折扣才是不滿的根本原因。隨著電商行業的發展,國內快遞行業包裹量也開始猛增。
公開數據顯示,2011到2015年期間,國內快遞業務量連續5年保持50%左右的高速增長,從50億件達到200億件,成為世界第一。2017年,快遞業務總量達到400.6億件。按照國家郵政局發布的《郵政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預計,2020年快遞業務量將達到700億件,業務收入接近8000億元。
以拼多多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中國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為10.6萬億元,而2019年拼多多GMV為10066億元,拼多多的GMV占比約10%,但其包裹量占比卻超過了25%。這也意味著,低客單價的電商件占據著越來越大的比例,尤其是在下沉市場。
當包裹越來越多,快遞員也不再一一送貨上門。一名電商行業人士分析認為,電商平臺和電商賣家需要訂單量不斷增長,物流成本的降低首當其沖。而快遞公司為了獲得單量,又要保障自己的利潤,在快遞員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只能想辦法增加快遞員的效率和工作量。
在此背景下,快遞員怎么選擇?送貨上門的服務,基本成為過去式。在無人配送設備尚未成熟和大規模落地之前,成本和服務之間必然難以找到平衡點。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代收點和快遞柜仍然會是電商平臺的選擇。
快遞柜是不是個好生意?
可以說,智能快遞柜的誕生,也正是基于這一初衷。豐巢CEO徐育斌曾解釋豐巢建設快遞柜的商業邏輯:
一方面從快遞公司賺錢,“我們希望能在末端給用戶提供標準化的服務,以統一的服務標準降低對勞動技能的要求,讓我們服務的快遞公司、用戶能感受到穩定的末端快遞服務。”
另一方面從用戶端賺錢,“與此同時,有效地將末端物流、干線流信息形成完整的鏈條,豐巢在用戶行為數據上深度挖掘,未來我們要通過技術來驅動這個鏈條。”
然而,現實比理想要骨感得多。多數用戶表示,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迫去豐巢柜取快遞。
對于社會各界的問責,豐巢進行了多次回應。5月9日晚,豐巢發布致用戶公開信表示,這項服務的初衷是鼓勵用戶及時取件,提高周轉率以實現更大的資源利用效率,后續還將聯系快遞企業推出早取件、贏紅包的活動。
回應中,豐巢并未對收費服務進行撤銷或做出讓步,僅是對“未能解釋清楚會員服務”進行了說明。從“一元贊賞功能”到“超時收費”,快遞柜都在試圖探索盈利模式,側面反映其面臨持續虧損壓力,而如何盈利,也成為智能快遞柜企業所面臨的共同難題。
自2010年開始鋪設以來,我國智能快遞柜的投放數量迅速提升,根據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末,我國智能快遞柜的投放量達40萬組,較2018年增長約50%。其中豐巢鋪設17萬組,市場占比42.5%;速遞易9.4萬組,市場占比23.5%。豐巢收購速遞易后,市場占有率超過66%,成為行業的第一龍頭。
但盈利問題一直是豐巢的痛點,公開數據顯示,豐巢2020年一季度未經審計的營業收入3.34億元,虧損2.45億元,2019年營收16.14億元,虧損7.81億元。豐巢面臨的巨額虧損,一定程度上也反觀出行業的困境。
2018年到2019年,韻達、申通等投資方陸續從豐巢撤出。同時,由于快遞柜的體量并不大,其廣告變現也不理想。在各種盈利模式走不通之后,豐巢最終開始向用戶收取“超時費”。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專家委員解筱文表示,該事件關鍵的問題在于,快遞柜企業此番收費的“大動作”,是否真正體現出便民利民服務的初衷,是否依法合規,是否能現實快遞柜企業、快遞物流企業、消費者等多方利益平衡。
但是,快遞是投遞到代收點還是自提柜,給用戶選擇的權利,才是核心問題。中國快遞市場以電商快遞為主導,相關數據顯示,各家快遞公司來自阿里系電商的訂單數量基本占各自訂單總量的50%以上。給用戶選擇的權利,需要電商企業、物流企業和快遞柜企業的多方合作。
眼下,電商平臺不應該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