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有幾個攝像頭就夠了?
手機從雙攝開始,一步步三攝、四攝、五攝,前置也有很多雙攝,那么手機的多攝像頭到底有沒有意義?手機有幾個攝像頭就夠了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手機多攝像頭的起源與發展
手機最早出現多攝像頭還是2011年的裸眼3D時代,當年LG和HTC開發出裸眼3D屏幕,用雙攝像頭拍攝不同視角的圖像,模擬雙眼的立體感。當時兩個攝像頭是完全一樣的。這是雙攝的最初起源。
后來,隨著單攝發展到1300萬左右不再提升(以后到華為P20PRO才重新向高像素進化),手機廠商為了制造差異化,也搞出來各種各樣的雙攝。
在3D應用淘汰幾年以后,HTC又在M8上嘗試了一次雙攝像頭,這次HTC搞的不是3D,而是先拍照后對焦的可玩性。
簡單說,就是HTC的M8搞了兩個不對稱的攝像頭,一個是正常的攝像頭用戶拍攝,另外一個只記錄景深信息。這樣用戶拍照之后,可以隨意調整畫面內的對焦點,達到先拍照后對焦的目的。這個也是玩具,很快就淘汰了。
在往后,雙攝開始向畫質發展,搞出來黑白+彩色,彩色+彩色,試圖通過雙攝計算提升手機拍照畫質,但是事實證明這種算法效果不明顯。
最終,還是蘋果找到了多攝像頭發展的方向,不同焦段,iPhone7搞出來一個廣角一個長焦,適合不同環境拍攝,。隨著蘋果早期的方案很雞肋,但是這個方向被認可。
手機多攝像頭真正進入了春天。
二、手機需要幾個多攝像頭
既然是不同焦段,那么我們可以把手機當成一臺可更換鏡頭的相機來看。
單反相機,有定焦鏡頭,有變焦鏡頭。手機因為體積所限,都是定焦鏡頭。實際上,手機的多攝,相當于單反相機的定焦鏡頭組。
完整的定焦鏡頭組,從魚眼到大炮都得有,但是日常要求沒有那么苛刻。
日常用28mm廣角到135mm長焦就足以滿足日常需求了。實際上,在DC時代,日常拍攝就是35mm-105mm。
對手來說,主攝一般都是小廣角的28mm,因為手機拍攝風景比較多,另外厚度比較薄,用廣角適用范圍大一些。
后來,出現雙攝,最先出現的是50mm左右這個雙眼視角不變形的焦段,也就是手機的兩倍變焦。
到了三攝時代,人們又增加了14mm左右的超廣角鏡頭,這個鏡頭適合拍一些風景和特效。
而在長焦方面,雖然手機厚度有限,但是OPPO很早就開發出來潛望鏡式的鏡頭(華為搶先發布了。)把焦距做到了125mm。
但是,因為手機厚度所限,做到125mm,用的CMOS就很小了,畫質要打很大的折扣。
后來,小米CC9pro的做法是用傳統樣式,但是厚度不夠只用中心部分,800萬的CMOS只用500萬,這樣做到了94mm的等效焦距。
就是說,如果從用途考慮,手機大約需要四個攝像頭就可以覆蓋日常焦段。
一個是14mm左右的超廣角,一個28mm左右的廣角主攝,一個50mm左右的中焦人像,和一個更長的長焦用來拍攝遠景。
三、手機攝像頭應該如何搭配
對于單反相機來說,換鏡頭只是換鏡頭,CMOS都是一樣的。但是對手機來說,多攝像頭每一顆都是不同的CMOS,切換焦端畫質完全不一樣。
所以,蘋果的iPhone11 Pro Max用了三顆1200萬的攝像頭,同樣的CMOS,減少切換的差異。
而國內廠商還在初始階段,長焦500萬,中焦1200萬,主攝2700萬,廣角2000萬,這種切換很不平滑,對用戶來說,不同焦距的照片大小都不一樣,平滑滑動切換基本不可能。
那么,手機的多攝應該如何搭配呢?
我們看看現在的CMOS,現在很多手機有1200萬模式,或者直接1200萬,這不是隨便定的。
而是4K拍攝橫向需要3840的寬度,而1200萬橫向是4000,可以利用比較大的CMOS面積,有比較好的拍攝效果。
對于主攝,當然像素越大越高,三星S20系列即將有1.08億像素,九合一是1200萬,面積是1/1.33,主攝用這個,日常1200萬,強光下1.08億,可以有最好拍攝效果。
廣角因為法蘭距比較短,模組比較薄,可以用與主攝相同的大小的CMOS,也用三星比較貴,但是OV有一顆同樣1/1.3寸,但是像素只有4800萬,四合一是1200萬CMOS,這顆會比三星的便宜,適合用到廣角上。
中焦因為法蘭距比較長,無法用面積太大的CMOS,現在主流的4800萬,四合一1200萬,面積1/2的CMOS適合中焦。
長焦端如果要125mm或者94mm的焦距,無論怎么放,CMOS面積都很小。畫質都會很差。
而1200萬可用的極限大約是1/3寸,就是iPhone6S的水平。在當前手機厚度限制下,85mm的焦距已經是極限了。
這樣配置,手機各個攝像頭都可以用1200萬模式拍攝,而且畫質基礎有保障。
1200萬可以從超廣角切換到長焦,相當于6倍的光學變焦。通過軟件模擬,用戶可以有平滑過渡的感覺,而且都是1200萬,就都可以4K錄像,諸如超級夜景,超級防抖,計算攝影的算法也可以通用。用戶會有比較好的拍攝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