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生鮮電商”的崛起:機遇與對策
新冠肺炎突襲中國,對社會經濟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在抗擊疫情過程中,以“無接觸配送”為特征的生鮮電商,在疫情中大放異彩,快速增長。而且,在保障社會基本生活、避免社會恐慌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疫情對生鮮電商而言,是一次非常好的客戶教育與普及過程,這也給生鮮電商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現在回過頭看,2003年的非典是中國的一次“新零售”啟蒙,非典之后,以實物商品網上售賣為特點,到后來擴張到線上線下聯動的各種新型零售業態,推動了中國零售業向新零售轉型,并成長世界第一的電商大國。而新冠肺炎疫情對生鮮電商將是一次極大的推動作用,給一直在苦苦尋找發展契機的生鮮電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二、后疫情時代生鮮電商發展的機遇
我國生鮮電商滲透率低,發展空間較大。我國生鮮電商的發展始于2005年。至2012年之前,生鮮電商主要以垂直專業電商平臺為主。自2012年起,各大綜合性電商平臺逐漸加入生鮮電子商務領域,2015-2016年,生鮮電商成為資本的熱點。但之后大量垂直生鮮電商平臺紛紛倒閉,進入到一個消沉期。
近幾年綜合電商平臺強勢介入,生鮮電子商務已經步入加速發展的時期,基本形成了“兩超—多強—小眾”的電商格局:“兩超”是指阿里系、京東系綜合性電商平臺的生鮮業務;“多強”是指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垂直生鮮電商,如每日優鮮;“小眾”是指具有成長性的特色生鮮電商平臺。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網購用戶規模。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6.39億,占網民整體的74.8%;相對而言,我國居民家庭的總數大約為4.5億個,按照這個數據計算,我國平均每個家庭已有1.4個網購用戶,這說明電商已全面滲透到居民的生活。
但是,生鮮電商總體上還沒有全面滲透到居民生活之中。從數據上看,生鮮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總量逐年上升,2018年全國生鮮電商交易達到22.54億單,交易額達到814億元。2019年上半年,生鮮電商交易達到14.04億單,交易額達到535.63億元,增速達到29.8%,比整體電商增速要高近10個百分點。
從整體上看,我國生鮮電商的總體滲透率非常低,生鮮電商占全部電商銷售額的比重在2018年不到1%,到2019年才上升到超過1%。按照生鮮產品消費口徑計算,我國生鮮電商的滲透率在2019年僅為5%左右,而同期我國商品零售的總體滲透率達到20.7%,服裝鞋帽等整體滲透率超過40%。
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生鮮電商的市場空間非常大。而且,近幾年來生鮮電商增長率一直高于電商整體增長率。而疫情期間,大量新用戶開始使用生鮮電商,這很好地教育了消費者,從而為生鮮電商發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2020年1月24日-31日期間,福州地區永輝生活到家交易額同比增長了600%;而每日優鮮小程序在這個期間的交易額則同比增長了465%。又如,疫情期間,原來的外賣平臺等積極將生鮮配送作為新賣點,餓了么口碑疫情期間有10萬家新增門店。春節期間,其北京外賣買菜訂單量同比增長9倍,商超訂單也同比增長超2倍。其他平臺生鮮訂單也都有2倍以上的增長。京東到家等原有電商平臺也吸納更多的商超入駐,提供更豐富的即時配送服務,生鮮品類增長率超過了300%。
生鮮電商將是我國電商未來的一個重要新增長點。2019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06324億元,增長16.5%。近年來,我國網上零售增長率持續下降,2015年,我國網上零售額增速首次低于40%,2016年增速首次低于30%,僅為26.2%。從2017年增長率有所回升,達到32.2%。2018年增長23.9%,再次低于30%。而2019年更是首次低于20%。這也是中國網上零售額的增長率首次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8%)。
我國電商整體上要維持銷售額的增長,電商平臺要維持GMV的持續增長,都需要開拓新的具有戰略價值的市場點,生鮮電商具有高頻消費、客戶粘性強等優勢,將成為大電商平臺發力的重要著力點,與生鮮電商相關的即時配送、冷鏈物流、分布式倉儲等都將快速發展,這也將使我國生鮮電商保持快速增長。數據來看,近年來B2C生鮮電商的占比越來越高。
從國際電商平臺發展趨勢看,生鮮電商也是其近幾年大力發展的品類。2007年亞馬遜在西雅圖測試Amazon Fresh服務,主要提供新鮮食材即時購買及配送服務。但是,直到2013年,亞馬遜并沒有拓展其Amazon Fresh服務。
2016年起,Amazon Fresh開始加快擴張步伐,目前已拓展到美國的二十余個州,并在倫敦、東京、柏林(包括波茨坦)、漢堡和慕尼黑提供服務。Amazon Fresh的特點是會員訂閱服務Prime Fresh。Prime Fresh會員可無限制地享受當日送達或次日早晨送達服務——在上午10點之前下單,下午6點前送達;在晚上10點前下單,第二天早晨6點前送達。
亞馬遜在2016年下調了訂閱費,由299美元/年降至14.99美元/月。沃爾瑪也提供Walmart Grocery服務,其特點是“線上下單、線下自提”。消費者網上下訂單后,工作人員將商品打包并存放在超市的冷柜里。消費者在選定的時間到達沃爾瑪門店自提,工作人員將商品免費送至停車場的汽車里。
在鼓勵消費者上門自提的同時,沃爾瑪也提供送貨上門服務,不過消費者需要支付一定的配送費。一部分專業生鮮電商平臺如FreshDirect、GrubMarket、GoodEggs、Shipt也都致力于加大擴張步伐。(Shipt是一家提供送貨服務的企業。2017年12月,塔吉特公司宣布以5.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Shipt,并在收購后將其作為獨立子公司運營。)
生鮮電商能夠極大地降低消費者的購物時間成本,符合現代社會要求快節奏、低時間成本的購物需求。根據《上海居民購物行為的時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顯示,居民對于蔬菜食品類的購物地點選擇,其時間成本因子最高為0.778,而日常用品為0.635,大型家電為0.457,高檔服裝為0.302。生鮮產品購物的時間成本非常高。生鮮電商利用碎片化時間下單,由專業人員即時配送,極大地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
生鮮電商發展還能夠減少消費者與大量人群密切接觸的機會,從而減少疫病的流行。從本次新冠肺炎的情況看,消費者對大量人群的密切接觸心有余悸,而生鮮電商的發展,通過網上下單、線上無接觸配送,使消費者不必到人流密集的超市等地去做采購,從而有助于提高防疫效率。
三、后疫情時代生鮮電商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從整體上看,后疫情時代生鮮電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是,也應該看到,生鮮電商由于其固有的成本問題、品控問題、供應鏈問題等,使其仍面臨著極大的發展困難,需要電商平臺采取相應的對策,克服這些困難,才能實現生鮮電商的快速健康發展。
第一,生鮮電商低客單價與高配送成本之間的矛盾。
從總體上看,生鮮電商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客單價較低。2019年上半年,生鮮電商的平均客單價為38.15元,其中B2C模式為39.40元,C2C模式為32.49元,相對于我國電商平均客單價150元左右的水平,生鮮電商的客單價相對要低得多。
另一方面,生鮮產品的生產企業或農戶并沒有在加工、包裝、物流等諸多方面適應電商發展的需要,這使電商平臺在進行生鮮產品銷售時,往往會付出更多的額外成本。例如,為了在運輸過程中保持生鮮產品的新鮮度,流通環節大多復雜繁瑣,要保證生鮮產品在運輸中不變質,所需的物流配送成本比較高,而且生鮮產品的特征使其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也相對較大。雖然客單價提高有限,但從客戶的購買頻次來看,呈現出下降趨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新用戶不斷拓展,其較低的購買頻次拉低了整體的購買頻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生鮮產品電商在品類拓展等方面較為謹慎,使消費者無法提升購買頻次。這樣,平臺無法通過提高購買頻次,擴大銷售量,分攤物流設施等固定成本,同時降低配送成本。這也是在過去幾年中,生鮮電商平臺,尤其是垂直類生鮮電商平臺很難實現盈利的重要原因。
在海外,同樣有一部分生鮮電商平臺因為成本等問題,而導致經營困難。例如,Relay Foods[]在2016年與Door to Door Organics合并以共同應對激烈的競爭。eBay Now于2015年7月關閉;Google Express在2016年9月取消了生鮮及冷凍食品的配送業務;2016年7月13日,美國著名生鮮電商Farmigo在其官網宣布暫停其生鮮食材的配送業務,轉而專注于其CSA軟件和平臺的業務。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生鮮電商的發展,一方面要通過品類的擴充提高客單價,現有的生鮮電商平臺需要拓展產品品類,從而推動消費者擴大產品消費力度,從而提高客單價,推動生鮮電商單位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提高購買頻次,培養消費者習慣,也是一個必要的手段。
例如,有研究者通過對江浙滬消費者網購生鮮生鮮產品的問卷調查可知:女性消費者網購生鮮產品的頻次,明顯高于男性消費者;已婚的江浙滬地區居民網購生鮮生鮮產品的頻次,明顯高于未婚消費者。因此,將已婚女性作為主力消費群,通過對網頁的設計以及網站的一些個性化、動態化的促銷手段抓住已婚女性的消費心理,將是生鮮電商的一個重要發展策略。
第二,品質多元化與質量標準缺失之間的矛盾。
生鮮電商發展需要在產品質量評估、售后服務等諸多方面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交易信用體系。但是,生鮮產品本身的質量標準缺失、售后服務體系建立困難等因素,使生鮮產品電商的交易信用體系仍有較大的完善空間。鮮活易腐商品不在7日無理由退貨范圍,這對交易信用體系的要求更高。
2019年以來,盒馬鮮生、順豐優選等曾因食材品質不合格或不新鮮出現過風波。6月12日,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杭州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召開“買菜APP”相關企業責任約談會。叮咚買菜、盒馬鮮生等7家平臺到場接受約談。其中,平臺商品重量缺失、包裝不夠環保、水產農殘超標等問題被指出整改。據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臺收到的用戶維權案例顯示,生鮮新零售被投訴問題主要聚焦在:商品質量問題、以次充好、久未發貨、物流延遲、下單容易取消難、退款難且款項未及時退回、虛假宣傳、售后服務差等這7個方面。
生鮮產品本身的特點,使其品質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響。生鮮產品電商必須提高從生產加工、包裝到倉儲、配送各個環節的標準化程度,以保證生鮮產品的品質。生產企業、合作社及電商平臺、相關的協會等社會行業組織,應研究建立起生鮮產品電商的相關標準體系,推動生鮮產品電商發展符合標準化的方向。建立生鮮產品更多維度的數據系統,以短視頻、直播等更豐富的手段,向消費者展示產品有關的豐富數據。積極推進溯源體系建設,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同時,注重生鮮產品的品牌,以各種方式宣傳產品品牌,提高品牌化程度。同時,應看到消費者對全球高品質生鮮產品需求,建立全球直采體系,從全球各地進口更多的優質生鮮產品,推動生鮮產品跨境電商的發展。
在政府監管層面,要全面落實《電子商務法》《食品安全法》等與生鮮產品電商相關的法律,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根據生鮮產品電商的特點,建立起符合生鮮產品電商特色的監管體系。例如,針對電商經營者通過短視頻、直播等信息流的方式銷售生鮮產品的,建立起相應的監管體系。通過社會各界努力,破解生鮮產品電商的物流難題。
第三,電商平臺的技術屬性與供應鏈管理復雜性之間的矛盾。
生鮮產品的生產、運輸等涉及到非常復雜的問題。例如,生鮮產品生產過程的投入品可能影響到產品的最終品質,但是,電商平臺很難實現對生產投入品的全程監控。又如,生鮮產品從田頭到電商倉庫的過程,涉及到收割、田頭粗整理、分揀、運輸等過程,這些過程都會對產品的品質產生影響,這說明了生鮮產品與標準化的工業產品的性質有著本質的區別。這要求更復雜的供應鏈管理能力與技術。
但是,電商平臺的技術屬性主要是信息技術,在處理客戶大數據、跟蹤訂單、調度資源方面具有優勢,而從事生鮮供應鏈管理,除了少數電商平臺之外,大部分都難以勝任。因此,當生鮮電商開始發展,規模持續擴大時,電商平臺就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生鮮電商商業模式的創新是一個很好的出路。例如,以美國的Instacart為代表輕資產生鮮電商模式,電商平臺主要為線下商店或線上賣家提供電子商務運營、配送等多種服務,就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Instacart通過和Whole Foods、Costco等實體便利店合作,為用戶提供1小時內送達的送貨上門服務。用戶可以在單個或不同的店鋪內選擇產品,由專人進行統一購買和配送,商品價格和店內保持一致,平臺對用戶只收取運費。
Instacart模式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沒有自己的庫存。自己負責搭建平臺,上游接入線下實體店,下游接入消費者。消費者下單后,Instacart負責去離消費者最近的實體店取貨并送到消費者家中。二是眾包物流。Instacart沒有自建物流,也沒有利用第三方物流,而是采取眾包模式,通過整合社會閑散運力來安排配送服務。從發展過程看,Instacart在2012年成立后受到了多方追捧。到2016年時估值已達到20億美元。之后,其商業模式曾受到質疑。但公司的營業額與估值仍保持著較快的增長,目前其市值約為80億美元。
另一種模式就是電商平臺與生鮮供應鏈專業管理企業合作,共同拓展電商市場。電商平臺發揮客戶優勢、技術優勢等,與生鮮供應鏈管理企業合作,也能夠實現較快發展。例如,京東生鮮借力味庫海鮮供應鏈,解決了海鮮供應過程中的暫養,包裝,配送,周轉等各個環節,在全國一部分城市實現鮮活海產網購閃電送到家。
綜上所述,后疫情時代生鮮電商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生鮮電商平臺或企業應抓住機遇,克服生鮮電商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從而實現生鮮電商的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