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互聯網法院“喊話”別拿維權訴訟當生意 圖片公司未回應
家電消費網7月17日訊 上周,北京互聯網法院發布的涉網類圖片報告明確指出個別圖片公司“維權式牟利”,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不過,如今已過一周,尚未見到一個圖片公司對此進行回應。
北京互聯網法院的調研報告指出,“個別圖片公司或者律師甚至專門從事圖片維權訴訟,主動鎖定圖片權利人,利用專業軟件檢索到侵權行為后再向圖片權利人尋求授權,以提起訴訟的方式獲取不正當商業利益。”報告認為,這種維權方式已經成為這些圖片公司的主要經營方式和部分律師開發客戶和案源的主要渠道。
家電消費網昨天登錄中國裁判文書網,看到目前大量的網絡圖片侵權維權案件中,原告(圖片公司)采用統一格式的起訴狀和證據組合方式,有明確的訴訟策略和目的。部分案件中,原告(圖片公司)并不注重通過正常渠道對外進行版權許可,而是將訴訟索賠作為經營或者獲利的方式之一。
據了解,圖片維權訴訟還具有低成本性。在商業維權訴訟中,原告(圖片公司)往往是批量取證,然后分別起訴,這樣只需要支付一次取證費用。特別是隨著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電子取證逐漸普及,大大降低了取證成本。
當市場自主交易成本較高時,原告(圖片公司)出于其經濟理性自然會選擇更具優勢的責任規則(訴訟等事后救濟)以獲取高收益。這讓圖片維權對于圖片公司說,提起訴訟就是“穩賺不賠”的一種交易,所以一些主要經營圖片的公司就有了利益驅動來發起大量商業維權訴訟。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戎進律師表示,版權付費使用交易本應是市場行為,交易價格也應在市場中形成,由市場進行定價或雙方議價。但從近幾年著作權侵權司法裁判數據分析來看,某些圖片公司利用司法途徑進行所謂的“事后救濟”的維權案件激增,他們企圖通過司法判決定價的方式來替代或干預正常的市場定價或議價行為。他們將侵權訴訟變成了一門“一本萬利的生意”,將自己獲取不正當商業利益的私心包裝成正當維權,這些圖片公司已成為“披著羊皮的狼”,他們通過前期使用專業軟件檢索到侵權行為涉及的圖片后再向圖片權利人尋求授權,在得到授權后再以提起侵權訴訟的方式獲取不正當商業利益,這樣一條龍式的流水化維權作業滋生出了“碰瓷式維權”、“釣魚式維權”、“放水養魚式維權”等層出不窮的惡意維權方式,這種維權方式嚴重違背了著作權法設定財產權利的初衷,尤其是有關知識付費(即版權付費)的倡議和宗旨。
在北京互聯網法院的微博跟帖上,家電消費網看到網友投訴最多的是侵權圖片賠償金額過高,動輒一張圖索賠萬元,就是判決下來1000多一張的侵權賠償金也讓人不服,引發上訴,占用司法資源。“法院說個別圖片公司用專業軟件檢索侵權圖片,利用司法手段謀取不當得利。這不就是說的北京河圖創意圖片公司?!該公司研發了查盜圖軟件,一周就發起對上百家企業訴訟。媒體轉載一張配圖就索賠一萬元。”有網友表示。
網友對北京河圖創意等多家圖片公司打著版權旗號,通過訴訟謀取不當得利之實的商業套路表示憤慨。網友的共識是,一些圖片公司把法院當成公司的“營銷部門”、“法務部門”,這些公司買了版權后,不去營銷推廣,不去想怎么好好做生意,坐等侵權的人送上門,這些公司還會故意把自己的圖片放網上,讓大家使用,然后再起訴,迫使別人購買它的套餐,或者付出巨額賠款。
“望法院調查北京河圖創意圖片有限公司,在網上口碑極差,以廣撒網多斂魚的方式,以打版權官司為盈利,批量起訴,一遍遍打電話進行騷擾,以希望和解的方式購買他們圖庫的會員,不止對網絡公司或是小型公司進行起訴,連國家的官媒也被他們起訴,支持版權,抵制惡意起訴。”網友表示。
日前,北京一家家電類網絡媒體還曝出了被北京河圖創意圖片公司以合作之名,要求先支付高額賠償金(比通過法院判決要高的賠償金額),然后賠償金到后,不僅沒有開具發票,還不再簽署合作協議的騙局。
隨后家電消費網多次撥打北京河圖創意圖片公司法人馮飛燕電話,想咨詢其對法院關于圖片公司訴圖牟利的看法,電話顯示其不接,后來直接掛斷了電話。(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