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錯啦!鎳超標僅針對長期使用的金屬產品
近日央視一則關于美容儀的報道中,提及測試的10款美容儀有6款“鎳超標”一事,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美容儀還能不能買,使用到底安不安全?”頗受消費者關注,畢竟要買得放心,用得安心。
那么為什么這么重視鎳含量?哪些產品必須鎳含量達標?鎳含量多少算超標?鎳超標如此重要,我國還沒美容儀鎳含量標準?
記者就以上問題進行了充分細致調查,結果表明:一是,所謂我國無美容儀鎳超標標準,事實上國外也沒有;二是,全球鎳標準要求最為嚴苛的歐盟鎳標準,僅針對長期使用(12小時以上)的金屬產品,如耳環項鏈等。三是,全球流通硬幣幾乎全鎳超標,流汗也能致鎳超標,鎳超標似乎并不一定意味有問題。
如果真如上所述,我國無美容儀鎳超標標準,歐盟乃至全球也沒有,那么爭論近半年美容儀鎳超標事件,是否可休矣?
(央視報道中,受訪專家明確表示我國對美容儀無鎳標準要求,在測試用援用歐盟鎳標準要求,而事實歐盟鎳標準僅針對長期使用的金屬產品)
一提就怕 “鎳”到底是個啥?
鎳(Ni)是一種用于制作不銹鋼或其它不銹合金的金屬元素,廣泛應用于鈕扣、飾品、餐具、家用衛浴、拉鏈、眼鏡框等的材料中。
鎳進入體內后容易引起過敏反應,以至于在皮膚學上有一個專門的詞叫鎳變應性(過敏性)接觸性皮炎。
不僅我國無美容儀鎳達標標準 歐盟也沒有
對此, 記者查閱了解到,歐盟是最早也是對“鎳”含量標準最嚴苛的地域。歐盟自1994年開始,就多次頒布關于“鎳”含量標椎的法律法規。然而,記者查閱時并未發現,歐盟有專門針對美容儀“鎳”超標的要求。
(歐盟對鎳標準適應范圍及鎳釋放量限值要求)
具體來說,以下是歐盟對“鎳”標準最關鍵的兩條規定:
第一,明確鎳標準主要針對四類物品:穿透皮膚的物件(如耳釘)、穿透身體的物件、長期直接接觸皮膚的物件(如手表表帶)、長期直接接觸皮膚的電鍍產品(皮帶扣)。
第二,對于這類長期接觸皮膚的物件的鎳釋放量進行了規定。如果鎳釋放量超過0.5ug/cm2/周,則不得使用;
綜上,歐盟對可能存在鎳超標風險的物品進行了詳細要求,主要是指長期直接接觸皮膚的金屬或電鍍產品,如耳環耳釘、手鏈手鐲、項鏈、手表、鉚釘、皮帶扣等。而建議每周使用三次,每次使用5-20分鐘的美容儀并不屬于兩述兩類標準范圍內。
由此可見,并非我國無美容儀鎳含量標準,歐盟乃至全球都沒有。不少專家學者建議:爭論近半年之久的鎳超標之爭當休矣!
已實驗論證: 流汗也能致鎳超標、全球幾乎所有硬幣均鎳超標
據同濟大學醫學院皮膚學博士生、我國知名護膚專家冰寒表示,“已發表的研究證實,汗水可以加速鎳析出。”他說,含鎳的金屬/電鍍產品,若直接接觸皮膚汗液,汗液中的氯離子(以NaCl形式存在)是導致鎳析出的關鍵因素,而汗液中是含有大量氯離子的。
無獨有偶,多篇發表于國際學術雜志的研究早有發現:多數硬幣中都有鎳且會大量析出。手捏硬幣一小時,鎳的釋放量是0.09-4.1 ug/cm2,遠高于歐盟對長期接觸皮膚的含鎳物品的鎳釋放安全限值0.5ug/cm2/周。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全球52個國家流通的361種硬幣中,發現239種會釋放鎳,其中包括我國的1元硬幣。
而這些硬幣并沒有導致每天用幣的人發生接觸部位(指尖)過敏。為什么呢?研究認為:接觸時間太短+接觸部位面積小。
律師呼吁:鎳檢測結論應由國家權威部門提供 第三方盈利機構結果無效
鎳含量檢測要求非常高,一不小心接觸皮膚或遭受污染,就容易鎳超標。對此,原中科院直屬企業北京中科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高級工程師李佳明表示,鎳超標一事,并不能一味歸咎于生產工藝問題,而包含檢測是否邏輯嚴謹、操作規范等方方面面。
記者采訪多名律師表示,近期注意到有關美容儀鎳超標”一事司法案件增多,呼吁產品鎳超標報告應由國家權威機構規范公正出具,“第三方盈利機構檢測的不規范性、動機不純等因素影響,容易導致結果偏差,從而可能會出現誤導消費者,品牌方蒙冤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