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在氣溶膠中能夠存活多久?
2月9日上午,國家衛健委新公布了《關于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 修正版)》。其中顯示,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前一日,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表示:“衛生防疫專家告訴我們,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這一說法引發公眾廣泛關注。
那么,什么是氣溶膠?病毒是如何通過氣溶膠渠道傳播的?我們又該如何進行防控?新京報記者專訪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環境學會室內環境與健康分會副主任委員錢華。錢華此前已經主持或主持完成國家及省部級關于室內環境及生物氣溶膠項目十余項,參與編寫世界衛生組織的醫院內自然通風控制傳染疾病指南,有著豐富的氣溶膠相關研究經驗。
以下為問答內容。
新京報:什么是氣溶膠?
錢華:氣溶膠是指固體或液體微粒穩定地懸浮于氣體介質中形成的分散體系。通俗而言,氣溶膠就是懸浮于空氣中的液態或者固態的物質,比如霧霾就是同時包含著液體和固體物質的氣溶膠。
新京報:病毒是如何經由氣溶膠而傳播的?
錢華:從病毒傳播的角度而言,病人噴嚏、咳嗽、講話、呼吸等活動會呼出帶病毒的飛沫。其中大的飛沫會很快沉降到地面,小的飛沫中的水分會在幾秒內蒸發干形成飛沫核。小飛沫與飛沫核可以合稱為氣溶膠。
所謂飛沫核,就是飛沫水分蒸發干之后殘留的類似灰塵的物質,其直徑通常小于5微米,可以長時間飄浮在空氣中。如果病毒在飛沫蒸發干的過程中沒有死,還具有活性的話,那么病毒就會吸附在飛沫核上面進行傳播。
另外,如果病人的大便中帶有病毒,沖廁所時也會形成帶病毒的生物氣溶膠。這些帶病毒的飛沫,及蒸發干后形成的飛沫核被易感人吸入,或者接觸到眼結膜、鼻黏膜、口黏膜,就有可能形成感染。
新京報:與空氣傳播相比,氣溶膠傳播有什么樣的特點?
錢華:氣溶膠傳播和空氣傳播(airborne)一樣,都主要依靠飛沫核。但就傳播范圍而言,飛沫核可以長時間飄浮在空氣中,可能會傳得比較遠。但是人是具有抵抗力的,病毒需要達到一定劑量才能致病。隨著擴散距離增加,飛沫核的密度也會被稀釋,其感染風險隨著擴散距離增加而降低。
新京報:病毒在氣溶膠中能夠存活多久?
錢華:這個問題沒有定論。飛沫在水分蒸發形成飛沫核的時候,由于鹽分濃度升高等原因,病毒死亡率會比較高。但等到蒸發完成后形成飛沫核,附在飛沫核上的病毒死亡就比較慢了。此外紫外線對病毒也有殺滅作用,因此在陽光下病毒存活時間會更短。
此外,不同病毒喜歡的溫度、環境各不相同。由于病毒有包膜結構,一般認為病毒比較喜歡干燥環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有學者提出新冠病毒喜歡低溫環境,但老實說我還沒有看到實質的數據或論文。
新京報: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需要格外注意氣溶膠傳播病毒?
錢華:在不通風的密閉空間內要格外注意。通風差的場合中病毒濃度會上升,如果暴露時間又足夠長,風險就比較高了。
新京報:過去有沒有某種傳染病經由氣溶膠傳播而大面積擴散的例子?
錢華:本世紀的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征這兩種空氣傳染病都涉及氣溶膠傳播。但由于大多數傳播都是在2米以內的近距離發生的,很難判斷是氣溶膠傳播還是飛沫傳播,學界對此還有爭議。在SARS疫情期間,香港淘大花園曾發生過疫情集中暴發的情況。這是唯一一個顯著的案例。
新京報:普通市民應該如何防范氣溶膠傳播病毒?
錢華:第一,自然開窗通風,病毒稀釋到一定程度,風險就很低了。通風效果跟當天的風速風向、開口大小和室內外溫差相關。當下季節,通風量應該很大,有條件的家庭最好多頻次開窗,如每兩小時開窗10分鐘。家里有新風機的要用起來,有凈化器的開凈化器。凈化器會過濾氣溶膠,包括帶病毒氣溶膠,但是要注意不要去觸摸凈化器的濾網。
第二,衛生間中也要注意。沖馬桶時,蓋上馬桶蓋再沖。每個地漏灌上水,把水封做好,防止樓下的氣溶膠上來。
第三,電梯間通風很差,又是小空間。在電梯中一定要戴口罩、小心觸摸。除此之外,要勤洗手、勤擦洗、與他人隔開距離。建議有關部門對高風險場合,如醫院隔離病房排出的空氣進行處理。
氣溶膠傳播沒有那么可怕,所謂“到處飄著病毒”是不嚴謹的,除非你家正好就在一個重要的污染源附近。普通市民還是繼續按照以前的防范措施,勤通風、勤洗手、戴口罩,照著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