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利浦空調系創維貼牌代工 專家:授牌代工溢價 消費者難買賬
“通過與國內主流空調產品作比,飛利浦空調的定價普遍高于行業,但從產品功能來看卻未有過人之處”。該消費者表示,此前沒有聽說過飛利浦生產空調,如今知名空調品牌很多,他不會為飛利浦空調買單。
據了解,這兩年,飛利浦出售在華家電業務的消息不斷傳出,目前國內市場上許多“飛利浦系”家電,其實并不是皇家飛利浦親自研發生產,而是交由國內企業貼牌代工,而飛利浦不僅可以獲得授權費用,還可以抽取部分利潤。
今天,有業內資深人士透露,飛利浦空調是由創維代工,以飛利浦的名義出售。
授牌、代工、溢價 飛利浦或被“飛利浦”拖垮
飛利浦成立于1891年,有著皇家“血統”,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從最初生產燈泡起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公司之一,到照明、剃須刀、醫療診斷影像等全面布局,飛利浦鼎盛時期可以用“帝國”來形容。有數據顯示,飛利浦最鼎盛的時候,全球員工接近12萬人,在28個國家設有生產基地,在150個國家設有銷售機構,擁有8萬項專利,實力相當雄厚。
但近年來,飛利浦的業務規模卻不如從前,尤其是近兩年從國內家電市場上一點點撤退,頻頻通過授權代工的形式來獲得利潤,并且負面新聞不斷,讓人不禁感慨,這還是當初那個擁有“貴族血統”的品牌嗎?
其實,除了剃須刀、電動牙刷等部分個護產品,目前飛利浦家電的大多數產品都是“賣標”“授權”的產物,在其官方商城里,飛利浦空調、飛利浦電飯煲等并未出現。也就是說,雖然很多產品在品牌上還是“飛利浦”,但是與荷蘭皇家飛利浦在設計理念、制造標準上沒有任何關系,可能消費者興沖沖地沖著“高端洋品牌”消費,最終高價買到的還是國產工廠制造的貼牌產品。
這種代工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荷蘭皇家飛利浦難以對“賣標”企業的研發生產流程進行把關。
早在2012年,飛利浦電飯煲生產地信息造假,涉嫌欺騙消費者;2017年,上海質監局發布抽檢結果,飛利浦兩款代工產品被測為不合格;2018年,江蘇市場監管局公布空氣凈化器檢測結果,飛利浦相關產品被檢測為“嚴重不合格”;2020年,飛利浦吸塵器產品抽檢不合格……
業內人士指出,貼牌準入門檻偏低,容易導致貼牌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售后也堪憂,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對飛利浦而言,代工的一系列問題也是在透支品牌聲譽,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影響品牌的長期發展。
國貨迅猛崛起 “掛羊頭賣狗肉”消費者或不買賬
曾經,進口品牌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它們某種程度上成為高技術、高質量的象征,很長一段時間里國人有“海外大牌好,國內品牌次”的刻板印象。也有不少國產品牌披上“洋外衣”來吸引流量,在產品包裝、產品命名上大下功夫。基于這種特殊的“優越感”,部分企業自信地認為只要冠以“洋品牌”,就可以在國內市場上獲得優勢,這本身也是對中國消費者的一種偏見。
近年來,中國消費市場掀起洶涌澎湃的“新國貨潮流”,一大批民族品牌迅速崛起,成為年輕人消費的新時尚,中國品牌無論是在本土消費市場還是全球競爭格局當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國潮興起既是收入結構、文化心態、消費理念共同作用的結果,更是中國制造、中國品牌覺崛起的最好證明。
在手機市場上,華為、小米、OPPO、VIVO銷量超過蘋果,三星;在空調市場上,國產三巨頭牢固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國人紛紛跑到日本買電飯煲、馬桶蓋的現象不復存在,因為在國內就可以輕松買到……
在消費者更加理性,更加追求品質、技術和體驗的時候,僅僅想靠著吃“品牌”的老本就獲取利益,通過“掛羊頭賣狗肉”的方式欺騙消費者,輕松“躺著”掙快錢,這是萬萬不可能的了。
低成本加工高價格售賣 創維恐難助飛利浦空調成功
有業內人士還表示,代工廠創維空調經過多年發展尚未獲得明顯起色,最大的原因就是并未掌握核心空調技術,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如今創維空調在中國空調市場的排名還在第三陣營。而目前飛利浦以創維代工空調,且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走高端空調路線,本身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一是不尊重自己,只顧眼前利益掙快錢,不注重市場規律和實力提升,讓飛利浦本就沒落的品牌加速衰敗;二是不尊重消費者,用著舊功能,賣著“洋價錢“,代工的技術、質量、設計均難以保障,后續服務的保障也未知;三是不尊重行業,在全行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制造、創新、自主品牌上下硬工夫的時候,飛利浦背后操作團隊的行為無疑是在拖行業的后腿,唯利是圖。
飛利浦集團(PHG)2020年財報顯示,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95.35億元,同比增長0.27%;凈利潤11.87億元,同比增長1.71%。而早在2010年,飛利浦的營業收入就達到254.19億元,凈利潤達14.46億元。也就是說,飛利浦如今的營收仍未恢復至十年前的水平。再加上近年來授權混亂、抽檢不合格等負面不斷,這位來自歐洲的貴族品牌,輝煌底色正在慢慢退去。如果飛利浦堅持走代工的路線,忽略研發吃老本,容易造成企業短視和急功近利,影響到未來發展。
產業分析師表示,經歷幾十年的持續深耕,中國家電市場的人口紅利已經不再,留給家電企業們更多的是挑戰與紅海競爭,需要家電企業拿出實打實的技術和產品出來。對于中國制造而言,也需要摒棄“貼牌”“代工”之風,提高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進而提升全產業的價值和競爭力,推動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