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西安機場空調導致疫情傳播 遭清華教授反駁
昨天,有人發文稱,此輪西安疫情的傳播途徑之一是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送風系統。原因是西安咸陽機場T3航站樓對暖通空調系統的末端供冷供熱形式進行了改進研究,將地板輻射供熱供冷,和下送風結構結合起來,這導致下送風結構中的回風“氣動投毒”,使原本位于國際北指廊一樓候車區域的病毒,被抽到200余米外的二樓候機區域,在咸陽機場感染的四例患者被空氣管道送來的新冠病毒傳染。
不過,這一說法隨后受到質疑,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劉曉華表示,西安咸陽機場的空調設計并不會導致新冠病毒的傳播。
劉曉華曾參與西安咸陽機場T3航站樓空調系統方案設計,他介紹,該航站樓值機大廳采用的是“輻射地板+置換送風”空調形式。在冬季,采用輻射地板供暖,“置換送風”送入室內的是經過過濾加熱后的室外新風,熱風氣流直接向上,沒有回風再利用。相對于傳統的“一次回風全空氣”空調形式,該機場值機大廳的空調形式,病毒傳染的可能性更低。
“對于傳染病防控來說,咸陽機場T3航站樓是比傳統一次回風的中央空調系統更安全的方式,因為只有新風,沒有回風。”朱穎心說。她是中國建筑學會暖通空調分會理事、國際室內空氣學會科學院會士兼熱舒適技術委員會主席。她記得,文章發布的那天晚上,“業內人士都在批評。”
“如果中央空調所有送風都是外界新風,那加熱能耗會非常大。一般只會少量補入外界空氣,以補充室內氧含量。大部分管道空氣仍是使用室內空氣進行保溫循環”,朱穎心解釋,傳統的空調,靠大循環風送熱風或冷風來控制室內溫度,新風量并不大。西安咸陽機場T3航站樓用的恰恰不是這個系統,而是完全沒有循環風的地板輻射加新風系統——新風保障空氣的衛生和濕度,地板輻射實現夏天降溫、冬天供暖。
朱穎心強調,西安咸陽機場應用的空調系統是“溫濕度獨立控制系統”,溫度靠地板供暖或地板降溫來調節,風管從建筑外部抽入新風,再從高度一米左右的出風口送入建筑內部,出風口設備高度大約相當于“人蹲在地上”。傳統的“上送風”就是常見的遠高于人們頭頂的出風口,而下送風的出風口低于常人的身高,把新鮮空氣送到人員逗留區,確保地面以上兩米的空氣溫濕度適宜、干凈衛生。需要防控傳染病時,下送風由于不需要“循環”,反而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