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胡厚崑:數字化轉型仍面臨多重挑戰 未來5年內在亞太培養50萬ICT人才
過去兩年,疫情等因素導致全球GDP增長波動,但數字經濟始終保持增長,2021年同比增長超15%。胡厚崑認為:“數字化、智能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確定趨勢,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當前,各行業對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求以及ICT能力的快速迭代和創新,推動了全球數字化進入快車道。釋放數字生產力正當時。”
他總結了數字化的四類共性挑戰和關注點:首先,數字基礎設施仍需加強。一方面,對數字化轉型剛起步的國家/企業來說,聯接、計算的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薄弱;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比較早、進程比較快的國家/企業,對聯接和計算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千行百業場景多樣,需要千億級聯接、10倍的帶寬、低至微秒的時延和工業級的穩定性,同時,數據量的激增也要求算力百倍增長。
第二,先進技術(如AI、大數據等)在行業場景落地難。比如“場景很復雜,技術不能匹配”,比如“有想法,找不到合適的方案”,再比如“缺乏數字化經驗和人才”。我們看到,有些港口已經開始使用AI來提高碼頭調度的效率,但要用好AI并不容易。不僅需要自建IT設備和開發環境,還需要多名經驗豐富的博士花費3-6個月時間,來開發AI應用。
第三,伴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行業應用需求量急劇提升。IDC預測,到2024年數字經濟的發展將孕育出超過5億個新應用/服務,這與過去40年間出現的應用數量相當。基于傳統模式的應用開發、部署和運行效率低,無法滿足海量需求。
對于如何推進千行百業的數字化,他分享三點建議:發展基礎設施、堅定擁抱云實現跨越式發展,促進本地數字生態發展。
首先,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先行。聯接,是實現行業數字化的第一步。華為聯合產業伙伴,共同定義了5.5G、F5.5G、Net5.5G等演進方向,實現千億級物聯、10Gbps無處不在的帶寬、滿足工業先進網絡的低時延、高可靠等要求;為了使數據算得好、算得快,我們還要加強計算基礎設施建設。國家/企業需要構建面向多樣性計算、云-邊-端協同的算力基礎設施,以滿足海量終端和智慧應用場景的數據存儲和計算的需求。
其次,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應堅定擁抱云,實現跨越式發展。現在上云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但是即使是上了云的企業,也往往面臨“用不好”的問題。過去,企業更多地是利用云的基礎設施服務,來獲取彈性的計算資源。現在,云已經發展出了新能力,我們把最新的AI、應用開發、大數據等技術,以及集成開發工具,都開放在云上,隨取隨用,同時提供相應的咨詢服務,幫助客戶用好這些技術和資源。
最后,數字化轉型離不開本地數字生態的培養。華為將在三方面與國家/企業攜手本地數字生態發展,包括攜手伙伴與開發者共筑行業數字化能力、培養數字人才、助力中小企業發展。比如在歐洲,華為投資建設多所ICT學院助力歐洲數字化技能提升,自2011年以來,已在英、法、德等12個歐洲國家與院校合作累計培養ICT人才超過4000人;在亞太,通過華為東盟學院和未來種子計劃等,未來5年內再培養50萬ICT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