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刺客”把消費升級搞成了消費PUA
有需求,有熱情,也要有理性,整頓“價格刺客”,似乎成了這屆年輕人的消費趨勢。
價值幾何價格多少?市場從來不乏爭議,定價需要時間檢驗,一貨難求反映了產業向好,也要承受被審視的一面。
凡事過猶不及,應對更為蓬勃的消費熱情,漲價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于行業健康發展還是差了一點意思。就像同樣引發熱議的高價雪糕、4000余元燙發,“價格刺客”在各個領域神出鬼沒,殺傷著消費者的錢包,也刺痛了消費者的熱情,歸根到底,在這些被質疑的事件中,商家拿捏了消費者心態,把消費升級搞成了消費PUA。
消費升級,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意味著消費各項支出的結構升級和層次提升。實際上,引發爭議的各類“價格刺客”,初衷無一不是消費升級。
讓消費者嘗嘗不一樣的味道,是鐘薛高、進口荔枝們走向市場的第一動力;提供更具品質的服務,是餐飲行業茶位費、餐具費、服務費的價值所在;從普通洗剪吹,到離子燙、服帖燙,是愛美有型人士的直白訴求;吃喝之外,聽聽歌、看看展、一起嗨,更是年輕人在娛樂市場提升精神享受的一股潮流。
本該是支出升級、享受升級的好事,但不恰當的處置手法,讓商家和消費者變成了敵人。“價格刺客”,以消費升級之名,行消費PUA之實,明晃晃的價格價值不對等,卻試圖讓消費者甘之如飴。
PUA是近些年情感、職場領域熱詞,指當事雙方不對等關系,施加者往往通過“畫大餅”和“打壓對方”等一正一反手段,讓被施加者對自身價值產生錯誤認知,從而在美好憧憬中順從施加者的意愿。
“價格刺客”的涌現,是消費升級異化成消費PUA的泛濫。以美好愿景為誘餌,商家會把產品、服務精美包裝,盡管這些產品多數確有“升級”。但比起升級本身,商家把交易重點放在消費者心智認同層面。
“洗腦”之下,消費者對“大餅”認同,就應該對價格認同,認同越深,價高有理,進而形成完美閉環:高價代表了高端,而質疑它的人不懂它的好。
而摻雜了粉絲濾鏡、利益鏈條等場外因素,想要擊倒“價格刺客”,就變得更為困難了。從這個維度,是否明碼標價只是反擊“價格刺客”的最淺一招,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