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領域專家答疑:“陽康”后多久感染新毒株?
★本期嘉賓: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首屆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衛生專家組組長盧洪洲;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華大集團傳染病首席科學家陳唯軍;
中國疫苗專家陶黎納;
病毒學專家常榮山;
中山大學全球衛生中心吳少龍;
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馮勇
1、核酸檢測機構是否會倒閉?
陳唯軍表示,核酸檢測并沒有消失。第一,定點醫院都是要核酸,每三天或兩天做一次才能確保安全。畢竟只有核酸才能看到無癥狀,才能規避感染。
第二,大家不要把核酸檢測當作只是給大家做檢驗,任何一個醫療機構,發熱包括防止住院病人交叉感染都要做核酸檢測,華大的試劑盒全球都還在用,并不代表不用核酸檢測,只是沒有全面篩查,但醫院的檢測需求依然存在。“核酸檢測(機構)不會倒閉,核酸檢測產品的企業源源不斷會有。包括抗原檢測,可以篩查HIV、乙肝。”
2、一個人可以感染不同變異毒株嗎?
常榮山指出,一個人可以感染不同毒株,但不必過分擔心。“短時間內感染同一毒株的可能性極低,但一兩個月后會出現新毒株,仍然很容易感染,最短可能只要28天。但總體而言,越往后癥狀會越輕,人的適應力會越來越強,不必過分擔心。”
3、感染后到底能不能打疫苗?
陶黎納表示,國際一般認為感染以后的6個月內還能保持一定的免疫力,但6個月以后感染的可能性就比較大。所以,一般建議感染過后6個月以內不打疫苗,但很多人就誤會,把這個理解為不能打疫苗。“不是不能打,而是打了有點浪費,感染后的免疫力還能扛一段時間,但其本身的安全性沒什么問題。”
4、中國該如何應對“放開”?
吳少龍指出,去年7、8月份的時候,新加坡已經主動放開,由于它的醫療衛生各方面條件比較好,準備的措施比較充分,放開后感染峰值到來并沒有那么快、壓力也并不太大。但中國的人口遠多于新加坡,醫療資源并不均衡,因此面臨的問題也多于新加坡,但新加坡的經驗仍然可以借鑒。
5、老人應如何應對新冠?
盧洪洲指出,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在感染病毒后第一個禮拜往往是無癥狀,之后卻會發展成為重癥,但如果在他起病之后,第一時間用小分子藥物或抗體中和了病毒,抑制了病毒復制,盡管這個老人是有基礎班的百歲老人,也能夠讓他很快地康復,并不會發展為重癥。
6、抗原為什么總不夠?
陳唯軍指出,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全球的抗原都是中國在供應的。中國的產能其實是很高的,但是任何一個產能即使再高,仍然是有限的。突然緊急放開之后,需要一個周期來應對,這個周期基本上需要2到3個星期。“我們現在大概還在緊張期,2到3個星期過去之后產能就會上來,因為中國的需求上來了,物料備料就開始起來。”
7、日常該不該囤藥、測抗原?
馮勇表示,感染了之后,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不能自己或者聽網上、各種指南、民間偏方,隨意用藥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疫情走到這一步會面臨一個龐大的爆發式的病例增長,這個時候了解自己的感染狀況是非常重要的。
“我周圍80%、90%都是自己能夠處理的,只有少數是因為發熱,有明顯的渾身酸痛。發熱這些癥狀確實非常危險,如果長期保持高熱,對人的身體包括器官的影響都非常大,這種情況下是可以自行服用一些退熱的藥物。當然遇到緊急情況,還是一定要去醫院處理相應復雜的情況。”
8、現階段該打什么疫苗?
陶黎納表示,mRNA疫苗的效果非常好,甚至比滅活疫苗高20到30個百分點。在mRNA疫苗的基礎上還有一個突破,才能用更好的用疫苗阻斷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