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地機器人消費痛點多 實現解放雙手是否還是“道阻且長”?
掃地機器人質量良莠不齊 “解放雙手”程度達不到消費者預期頻遭吐槽
目前我國掃地機器人行業呈現品牌眾多,競爭激烈的態勢。不少后入局的品牌為了快速搶食一杯羹,采用貼牌加工形式。這種掃地機器人雖具備價格優勢,但同質化嚴重,且在創新上乏善可陳,在產品質量上更是參差不齊,可謂是行業持久存在的一大痛點。
其實放眼近一兩年的旗艦掃地機器人,“內卷”的行業風氣只增不減。為滿足消費者瞬息萬變的需求,解決用戶痛點,幾大廠商持續研發,推出創新技術。舉例來說,某些廠商在今年以來紛紛配置了可實現動態伸縮的機械臂,能讓清掃范圍變大,更是掀起了一股“非機械臂不可”的選購風潮。消費者對其寄予厚望。這款看起來科技感滿滿的掃地機,將機械臂作為延伸工具,實現動態伸縮,讓清掃范圍變大。邊角清潔漏洞確實是變少了,但可能也是因配套技術還不夠拔尖,向下壓力還有待提升。在實際清潔時,會出現一些漏拖,或者僅僅是“揮一揮衣袖”的感覺。由此可見得,創新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是碰到了“解放雙手”的門檻,但要想實現,確實是還有一段路要走。
想要解放雙手,僅在清潔力度和能力上下功夫顯然也是不夠的。如果是家庭用戶,家中物品小而多,房間設計復雜;那么,避障和路徑規劃的能力也將成為消費者選購掃地機器人時最看重的一點。如今,掃地機器人基本都是依靠激光雷達、雙線激光或者是結構光技術進行掃描和規劃。視覺避障作為當下超前的避障形式,也是行業頭部品牌相競深耕研發的技術。但視覺避障也因能夠“看見”物體,而導致掃地機器人離物品的距離遠遠的,或是因為地面反光,出現誤判、漏掃的問題。與此同時,還有部分掃地機器人會因技術的局限性,出現“橫沖直撞”、地圖構建能力不完善的問題。相比之下,對“解放雙手”有需求的消費者可以選取如云鯨等采用雙向3D結構光的掃地機器人,避障碰撞問題可圈可點,但勝在識別物品數量多,漏掃問題不嚴重。
針對毛發纏繞這個“老大難”問題,主要是采用了氣旋導流式滾刷、割毛滾刷、全膠刷和膠毛一體刷這四種滾刷形式。從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和實測可以了解到,割毛滾刷和氣旋導流式滾刷已取得大眾認可,以及較為顯著的突破。割毛滾刷設計是通過滾刷內的刀片,將毛發切割,再吸入塵盒,但多量毛發時也會存在無法處理的情況。而氣旋導流式滾刷在毛發纏繞方面具有“大拿”表現,能在滾刷旋轉過程中,可以將毛發向一邊靠攏,吸入塵盒,基本是0纏繞。
再拿市面上較為常規的兩類滾刷設計來說。膠毛一體刷是較為傳統的設計方式,優點在于地面縫隙清潔效果好,但纏繞毛發比較嚴重,且難清理。另一類是純膠刷設計,毛發纏繞情況相比前者稍微好些,但消費者使用中發現,毛發還是基本會集中在兩端,仍需手動清理,且地板縫隙灰塵清潔效果一般。
從黑貓投訴等平臺的信息中還可以看到,掃地機器人自清潔不到位、日常維護麻煩等問題,一直以來都被消費者詬病。大多廠商在自清潔功能上,采用的是傳統基站式集塵,機身配置集塵盒,需要用戶定期手動進行二次清理;在垃圾轉移時,基站式集塵還會出現垃圾遺留問題,存在發霉隱患。在這方面,我會更認同云鯨機身輕集塵“一拎一扔”的設計;不僅可以延長塵袋的使用時長,還可以做到無揚塵二次污染。
在頑固污漬的高清潔難題方面,各大廠商費盡心思,但目前也僅是在不停地通過用重復清潔來解決。大部分廠商還未有針對頑固污漬的清潔方案和配套技術;或者是進行智能識別,但也僅能達到約2次的重污復拖,對于廚房重油漬區域的探索和研發還需再加把力。也可以選擇增添AI或者智能托管支持,不僅可以智能識別臟污,還可以增加復拖次數。
盡管“復拖”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廠商是否可以在頑固污漬清潔方面,通過技術升級為用戶提供其他更高效、環保的清潔方案?例如,可以通過核心創新技術,實現對干濕垃圾的精細分離處理,或是實現重物區域定點加壓拖地等,以提高頑固污漬的清潔效率。雖然目前市場上尚未有搭載此類技術的產品,但我們可以期待精準洞察用戶多年的各大廠商們,可以通過持續進行技術探索和創新,這些前沿技術終將轉化為現實。
自清潔、集塵等解放雙手功能呼聲高 頭部掃地機器人品牌持續創新值得期待
對此,產業分析師、奧維云網環電事業部總經理田亞麗認為,掃地機器人行業目前正處在關鍵發展階段,當前行業正面臨產品同質化、質量良莠不齊等挑戰。她認為近兩年掃地機行業的創新技術還“未能精準的找準用戶洞察,解決用戶痛點”,行業離“徹底解放用戶雙手”還有較大距離。
不可否認,消費者需求正成為掃地機行業不斷創新的引擎。縱觀此前我們對于消費者的深度洞察,也不難發現,用戶追求的不僅僅是清潔的效果,更是操作的簡便與體驗的舒適。如自清潔、避障等功能更先進,希望掃地機能更高效地應對繁重的家務等。用戶對生活品質的追求,無疑成為了推動掃地機行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如若想成為行業引領者,品牌還需加速創新的步伐,深挖消費痛點主動破局,以期推出讓消費者滿意、解放雙手的清潔電器新品。(杜佳)